數字人民幣(DCEP)進入試點階段,支付體系或迎來變革
央行近年來高度重視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開發,于 2014 年成立數字貨幣研發小組,開展對于數字人民幣發行框架、技術、流通等方面的研究;2019 年在“4+1“個地區開展試點,數字人民幣首次亮相于大眾,并于次年增加了 6 個第二批次試點地區;截至 2021年 7 月,央行發布《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正式公布了與數字人民幣相關的官方文件。認為數字人民幣的面世將為中國支付體系帶來變革性變化,也為銀行體系創造新的機遇。
數字人民幣研究進程
來源:《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
電子支付的普及和現金使用率的下降推動人民幣無紙化發展。我國支付體系經歷了從現金支付到銀行卡再到移動支付的三個階段。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2010年后,移動支付進入迅猛發展階段,條碼支付逐步占領線下交易市場,開始替代現金成為線下支付場景中的常見交易模式。2020 年我國電子支付業務量增至 2352.3億單,同比增長5.30%; M0占M2的比重逐年下降,自2000年的10.6%降至2020年的 3.9%,現金逐漸被具有 M1、M2 性質的電子支付工具取代。目前第三方支付市場已形成支付寶、財付通兩大巨頭壟斷的市場格局,2019 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兩者的份額共計為93.8%。網聯成立以及“斷直連”政策進一步強化行業監管,數字人民幣也有望進一步提升監管層在移動支付領域的監管能力。
2015-2020年電子支付業務量及同比增速(億單/%)
資料來源:WIND
2000-2020年來M0占比逐年下降(%)
資料來源:WIND
數字人民幣具備四大基礎特征,采取中心化管理、雙側運營的發行架構。根據央行發布的數字人民幣白皮書,數字人民幣具有如下基礎特征:1)央行發行的法定貨幣,由國家信用背書,具有法償性;2)定位于 M0,與實物人民幣長期共存;3)采取中心化管理、雙層運營的發行架構;4)定位于零售型數字貨幣以滿足日常零售支付的需求。其中,我們認為數字人民幣雙層運營體系與現有的人民幣發行流通體系有較大差異:數字人民幣的發行和回籠僅發生在央行和指定運營機構(包括六大國有銀行、微眾、網商、招商銀行)之間,其他商業銀行和持牌非銀行支付機構可參與數字人民幣支付服務體系,為用戶提供數字化零售支付服務。
數字人民幣雙層運營體系示意圖
資料來源:《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