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鏡檢查是介入呼吸病學目前應用最為成熟的技術之一,檢查例數快速增長
介入呼吸病學是肺病診療的新興領域,該療法的主要診療程序包括內窺鏡程序和經皮程序(以前者為主),適應癥主要包括 COPD、肺癌和胸膜疾??;其中,內窺鏡程序具體是應用內窺鏡和相關器械(導航設備、穿刺針、射頻消融設備等)來進行疾病診斷和治療。事實上,介入呼吸病學操作可以在任何肺部手術之前進行,這使得它幾乎成為所有肺病診療的首選。
介入呼吸病學分類
資料來源:弗若斯特沙利文
有效可靠的介入呼吸病學療法提供肺病早診早治優化方案 。介入呼吸病學的創新診療設備可以通過微創手術使慢性肺病患者獲益。具體來說,肺部導航設備、能量消融設備和配套輔助耗材的組合應用提高了肺病診斷率(經肺實質到達結節的通道技術(BTPNA)對肺結節的診斷率可達90.2% VS 傳統的X光診斷則具有約23%的漏診率)、縮短了手術時間(InterVapor熱蒸汽消融系統設備工作時長僅需數秒)、降低了不良事件發生率(如氣胸),從而使得更多患者能夠在肺病早期得到明確的疾病診斷,為治療爭取更多時間以改善治療效果。
肺癌診斷方法對比
注:EBUS:經支氣管鏡腔內超聲;BTPNA:經肺實質到達結節通道技術;TTNA/B:經胸廓針吸活檢;TTNB:經胸廓針吸活檢
資料來源:弗若斯特沙利文
療法得到認可,應用快速增長。目前,介入呼吸病學診療手段已越來越多的得以應用,為包括 COPD 和肺癌在內的肺部疾病提供早診早治的臨床支持。其中,支氣管鏡檢查是介入呼吸病學目前應用最為成熟的技術之一,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20 年全球共進行支氣管鏡檢查 710 萬次,預計 2030 年將達到 1170 萬次,2019-2030 年 CAGR 為 4.4%;而 2019 年中國開展支氣管鏡檢查已達到 380 萬次,預計 2030 年將達到 670 萬次,2019-2030 年 CAGR 為 5.1%。
全球支氣管鏡檢查例數(2015-2030年)
資料來源:弗若斯特沙利文